馬鈴薯原生於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脈,目前世界上有數千種品種,根據花色、皮色、肉色、形體、外表、芽眼深淺…等不同性狀做區分,當然也可以從用途來區分,有適合炒炸的、適合燉煮的。

        那國產馬鈴薯有哪些品種呢?說到品種前,可以先想想看為什麼國產馬鈴薯會有慣用的品種,這其實跟市場需求及農作習慣有相當大的關係。

        台灣的國產馬鈴薯主要是二期稻後的裡作,兩期的稻作包含前後整田的工作大概就會用掉250天,剩下115天再加上前後準備期,導致馬鈴薯的品種選擇上,在台灣的國產馬鈴薯僅會選擇短天數的中、早生種(約90~110天),大大限縮了國產馬鈴薯品種的選擇;再來由於市場的規模,相當程度的限制馬鈴薯會往鮮食與加工(油炸)通用的品種來作選擇,所以僅供鮮食的品種在國產馬鈴薯中種植規模相當相當小。綜合以上幾點,國產馬鈴薯的品種以通用品種及加工專用品種為目前國產馬鈴薯的主流。

        國產馬鈴薯的鮮食與加工通用品種主流為克尼伯(Kennebec),而加工品種則以大西洋(Atlantic)為大宗,其他尚有派克(Pike)、去比大(Chipeta)、台農一號…等。前兩者在短天數下能有高產量,是相當受歡迎的品種,那國產馬鈴薯有可能引進其他品種來測試嗎?由於有能力執行種源去病毒的業者並不多,而外來品種可能夾帶其他台灣不盛行的病蟲害,故測試品種能力與機會相對少。革命尚未成功,阿吉也在努力!希望未來能有機會看到國產馬鈴薯再也不是克尼伯獨霸天下,而是群雄共起,讓國產馬鈴薯有更多選擇,更增加國產馬鈴薯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提高使用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