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馬鈴薯在台灣最早的文獻是17世紀荷蘭人的紀錄中所提到,而栽培統計資料則是從1928年開始,當時幾乎都在台北種植,隨著台灣的發展以及氣候條件的配合,漸漸的國產馬鈴薯生產重鎮轉移到了中南部,目前以雲林為最大宗,嘉義、台中其次。袋薯,就在國產馬鈴薯最大產地──雲林,孕育而生。

        袋薯,其實是經過了兩代人的努力與積累。第一代頭目,那是個連小孩都不知道能不能養得活的時代,有工就做,有田便種,紮實的一點一滴累積了國產馬鈴薯的種植經驗與技術,並奠定了往後與農民契作的基礎。第二代大老,則是主攻國產馬鈴薯的鮮食市場並積極經營契作,堅若磐石的鮮食銷售通路,成了國產馬鈴薯契作農人最好的後盾,國產馬鈴薯契作在種植前便可先簽訂契約保價收購,讓農人完全沒有承擔市場風險的可能,只需要專注在品質與產量的提升;而在種植技術方面亦承接了第一代頭目的基礎馬步,將經驗與技術運用在種薯的栽培管理,用以確保能夠提供所有的合作夥伴最健康的國產馬鈴薯種薯,生產出品質最好產量最高的國產馬鈴薯。

        袋薯,是在前面二代人的基礎上,持續往前。只為了能讓更多人了解國產馬鈴薯的優良品質,並希望能與國產馬鈴薯產業一同進步,適性適地的發展國產馬鈴薯產業,從健康種薯的生產、食用薯的種植、採後處理、分級包裝以及薯製加工品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