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馬鈴薯,台灣所選用的品種約莫90~110天即可採收,畦寬與株距一地區習慣而有不同的慣用尺寸,一般而言畦寬120cm,株距20~25cm,每公頃50000株,產量每公頃25噸。講得一口好數字,那到底國產馬鈴薯是怎麼採收的呢?

 

        國產馬鈴薯的採收,就現行的方法來說,不同於國外可能還能去除地上部進行養皮,國產馬鈴薯在天數足夠後,採收團隊會先使用掘收機來破畦篩薯,將國產馬鈴薯從土中用機器篩收的方式,挖掘出來後,利用簡單的物理特性,絕大部分的薯球會舖落於土面上,爾後再由專業的、用心的、努力的、不怕日曬的第一線採收夥伴們,在田裡進行第一次的分級裝箱入袋,分成鮮食級與加工級的兩個級別,並透過田間物流分別進入不同的通路儲藏使用,以供應台灣全年的國產馬鈴薯需求。

        為什麼國產馬鈴薯無法全機械採收呢?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討論,首先由於國產馬鈴薯的主流品種—克尼伯細皮嫩肉,實在是禁不起些微的擦撞,一旦出現了傷口小則僅是減損了國產馬鈴薯的商品價值,大則可能在儲存時由於傷口導致病菌入侵進而潰腐除了喪失本身的食用價值外,更會影響到周邊其他同在一條船上的薯類們。其二,國產馬鈴薯在採收時由於並不會去除地上部,故在輸送帶上除了薯球外,還得注意到植株、土塊、雜草…等異物,導致在採收機械的設計上,目前還未能在速度及採收品質中取得平衡。

        目前採收的主力是一批與我們共事已久的夥伴,合作的這二十幾年來他們總能在採收的時候撥空幫忙,沒有他們,國產馬鈴薯可能還躺在土裡不想起床。感謝幫忙,但阿吉可能還想躺沙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