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全球第四大糧食作物,在這麼多作物中,能夠脫穎而出成為第四大,應該有它的獨到之處。首先,我想就屬它強韌的生命力吧!

 

        對植物的生長環境而言,陽光、水以及土地是最主要受限的條件。馬鈴薯原生於安地斯山,本就能應付在冷寒與光照不佳,更可將養分儲存在塊莖中供日後食用。而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的資料顯示,同樣的產出,馬鈴薯所需的水分最少,所以在很多水源相對匱乏的國家或地區,首選便是馬鈴薯。最實際的土地利用效率,也就是單位面積生產量,馬鈴薯更為四大糧食作物中坪效最高的作物!再加上馬鈴薯含有的營養成分相當全面,在法語中的馬鈴薯便是稱為來自土裡的蘋果(pommes de terre)。那,你還有什麼不愛馬鈴薯的理由嗎?

        在台灣,國產馬鈴薯主要產區依序為雲林、嘉義及台中,近年來種植面積約莫在兩千餘公頃。由於氣候的關係,屬於冬天的裡作,在第二期稻作後農人為充分利用農田,加入國產馬鈴薯的種植,一年一穫,收成經分級後恆溫存儲於專業冷庫中,以達可全年供應國產馬鈴薯的能力。但受限於法規以及設備條件,鮮食的國產馬鈴薯無法像進口馬鈴薯一樣使用藥劑抑芽,故約莫在每年9月前後,國產馬鈴薯已經過了休眠期,而又無任何抑芽處理,可能在消費市場購買回家後一至兩個禮拜便發芽。而發芽能不能吃?改天再來好好聊聊。

        在種植國產馬鈴薯前的準備期,先將種薯退出冷藏庫回溫至室溫並放置於陰涼處,由於國產馬鈴薯已經過了休眠期,萌芽速度相當快,大約10~15天芽長即可易於辨別,再將馬鈴薯根據芽點位置切塊,每塊不小於15克。待1~2天的陰乾,讓馬鈴薯經刀片破壞的切面乾燥後即可播入土中。而馬鈴薯一開始開根生長的養分,就靠著留給它的薯肉成長,當然,在養分用完前,它必須找到陽光與水分,才能進行下一個階段,再經過100天的栽培管理後便可採收。而農民,就像開獎一樣,等著掘收機一點一點將國產馬鈴薯從土裡翻出,這一期的收入,就靠你了!阿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