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一般而言分為粉質與蠟質的馬鈴薯,而國產馬鈴薯品種以克尼伯為大宗,性質較偏向粉質。克尼伯的用途廣泛,炸薯條、做薯泥、入咖哩,皆可看到此品種的使用。

        炸洋芋片則以大西洋為主流,澱粉含量高炸出來的洋芋片雪白乾淨又口感香脆並帶著濃濃薯香。紫色馬鈴薯與紅色馬鈴薯,建議可搭配黃肉或白肉馬鈴薯,增加新鮮感。例如炒三色薯絲:先將馬鈴薯切絲後用水沖洗,洗至清澈為止。再來準備蔥、薑、蒜爆香後大火快炒薯絲。即可上一道中國的家常小菜「炒土豆絲」。

        如果想來一碗濃醇香的馬鈴薯濃湯,那也得用上國產馬鈴薯──克尼伯品種,由於粉質的特性,經久煮後均勻地與湯混和,形成泥中帶湯,湯中有泥的精緻口感,再加上玉米、火腿,即可上桌。而若不想讓馬鈴薯混淆了咖哩醬的味道,則可使用蠟質馬鈴薯。不易吸水的特性,久煮後仍可保持最原始的形狀,呈現出廚師規劃中那清湯與醬汁中最初的那一面。

        當然,說到國產馬鈴薯,少不了薯泥。馬鈴薯保存不易,用量也不好拿捏,我們可以先將馬鈴薯做成薯泥後,放置冰箱的製冰盒,做成一塊塊由薯泥製成的薯塊。之後需要時,取個三五塊,微波三分鐘,即可將其他配料一塊加入攪拌,隨時都可以有最新鮮的馬鈴薯薯泥囉!

        談到國產馬鈴薯,大家最擔心的莫過於發芽或是綠皮。國產馬鈴薯採收後仍是有生命的,所以只要周圍環境適合生長,自然而然便會發芽。而國產馬鈴薯一年一產,採收後皆透過低溫冷藏處理保存在,來提供國內的全年使用。利用低溫冷藏的方式使國產馬鈴薯處於休眠狀態抑制發芽,進口馬鈴薯則使用抑芽劑處理。茄科植物大多有生物鹼,馬鈴薯也不意外,而生物鹼在馬鈴薯上的分佈以表皮的比例最高,薯肉次之。馬鈴薯開始發芽後生物鹼會有增加的趨勢,較為敏感的人可能會察覺到些許苦味,但若要導致嚴重的過敏反應,除非是短時間大量進食(以體重60Kg計,一次食用5Kg的未削皮馬鈴薯),不然其實在發現馬鈴薯發芽時,僅需挖除芽眼及其周圍約莫0.3~0.5公分的薯肉;或在綠皮處將其薯皮及薯肉切除,即可大幅降低生物鹼的含量。但其實,如果你要吃到發作,通常會先撐到發胖啦!